请联系Telegram电报飞机号:@hg4123

中超后备队联赛++-中超后备队联赛积分榜

2024-09-07 21:17:09 比分直播 道梦华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超后备队联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中超后备队联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超预备队积分榜排名起到什么作用?踢预备队是为了第四外援和替补有球踢保持状态吗?

现在中超排名的规则都是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不得分,排名按照所得分球高低进行排列,相同积分的情况下看相互战绩,净胜球决定,如果还分不出,则由预备队的成绩来决定。因此预备队的成绩在两队积分相同,相互战绩相同,净胜球也相同的情况下,那么决定最终中超排名的就是预备队成绩了。

而在本赛季的中超外援依然实行的是4加3的政策,就是注册4人,上场3人,那么就会导致至少有一名外援就在替补席,只能替补(外援换外援)上场甚至没有上场的机会,因此踢预备赛是球队替补确实是保持状态的方法,当然这也是其中的目的之一,更多的是主教练对内部替补球员的考察,一些俱乐部甚至把预备队当做u23的训练赛(广州恒大),希望可以借此让年轻球员可以更快地适应中超比赛的强度和节奏,让其得到充分的锻炼。

中国足球超级联赛预备队联赛,原本是全国职业俱乐部预备队联赛(Chinese Reserve League),是由中国足协组织和管理的一项全国性职业足球俱乐部预备队赛事,由中超俱乐部的预备队参加。‍

有关中超预备队积分榜排名起到的作用,虽然作用不大,但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预备队的排名也会影响中超排名(可能性微乎其微)。在中超联赛结束后,球队按照积分,净胜球,进球数和相关赛事综合积分四项指标进行名次。具体规则如下:

中超联赛当年度比赛全部结束后,积分多者排名在前。如果有两队或两队以上积分相同,则按照下列规则排列名次:

  1. 积分相等队之间相互比赛积分多者,名次列前。

  2. 积分相等队之间相互比赛净胜球多者,名次列前。
  3. 积分相等队之间相互比赛进球数多者,名次列前。
  4. 积分相等队之间,根据《中国足协职业联赛排名中预备队和青少年梯队赛事综合积分计算原则》执行,即本赛季预备队积分多者排名在前

中超后备队联赛++-中超后备队联赛积分榜

而预备队联赛的作用是用于提供更多比赛机会。对于一些二队队员(出现在大名单,但没有获得出场机会)、或者出现受伤的情况,替补上场的球员、再或者是一些年轻球员是一个锻炼的好机会。预备队联赛有利于锻炼队员,也为青年队储备人才锻炼队员,给球队中年轻球员和替补球员一个锻炼机会,给他们提供比赛的机会,让他们保持竞技状态。否则他们只有训练没有比赛的话竞技水平没法提高。

总体而言,预备队相当于一队的储备库,一些暂时在一队打不上比赛或刚伤愈的球员,能通过预备队之间的联赛让他们恢复状态,同样的一些刚刚调入一线队中的潜力股年轻球员,也通过预备队比赛让主教练进一步考察和培养。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一旦一队需要,预备队人员可随时准备上场。虽然预备队的关注度不高,但是这对于年轻球员来说可以更快地适应联赛的强度和节奏,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喜欢我可以关注我,点赞评论大家一起聊球,谢谢大家。

第一,中超排名规则,中超预备队积分排名优先级排在净胜球前面,也就是相同积分看预备队分数定排名。

问题2回答:

预备队联赛相比于竞争激烈的中超联赛,预备队联赛的受关注度显然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尽管一些曾经的联赛主力球员甚至外援都会在此完成亮相,但预备队之间的比拼仍然免不了给人以鸡肋的印象。

尽管年轻球员可以在预备队联赛中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不过想要以此打动主教练从而获得在中超赛场稳定的出场时间却并不容易。可以说如今的预备队联赛虽然相较之以往愈发繁荣,但发展的困局仍然清晰可见。

中国足球看似轰轰烈烈,本质上却在每况愈下,下滑的趋势几十年来没有得到遏制。足协领导换了一批又一批。这样下去换一百个足协主席也没有用,因为力气没有用到点子上,没有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中国足球现在青少年联赛轰轰烈烈,但是只出庸才不出球星,或者说真正的球星苗子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被淘汰了。这是足球下滑的根本原因。本来就不多的好苗子选不进来,每一层选拔都要淘汰一些好苗子,越往上好苗子越少,到了成年队就只剩下庸才。

为什么会这样?我看这根本还是管理问题。现在体制下,足球变成了贵族运动,有钱人才玩得起,而足球本来是贫民窟小孩的运动。中国家长送小孩踢足球,花费巨大,这样就造成要么中途退出,不踢了。要么用各种各样的歪脑筋想办法把小孩送上去。结果是一级级踢上来的小孩不是因为踢的好,而是幕后的家长运作的好。这样就把本来不多的足球人才一点点淘汰了。

这种逆淘汰不改变,中国足球好不了。

预备队说白了就是自家培养年轻球员的地方,毕竟一个成年队不可能只有20多个人,人多了没球踢,谁还留在你家,至于说给第四外援和替补保持状态那就更不可能了,因为他们还是要随一线队训练的,不好好训练,怎么能当主力,怎么保持状态,中国的预备队不像欧洲的二线队一样

中超扩军已成大势所趋,为何足协不发文明年联赛规划?

感谢邀请!

中超扩军是一个常态化的课题,多年来一直有这个传闻。

但扩军并不简简单单是球队数量增加的问题,同时考验的是足协、各个中超球队的组织和协调能力,球队的增加,代表了比赛数量的增、代表了各个球队总的管理协调的成本增加,简单的说,增加了行程、增加了费用、增加了比赛球员受伤的风险,挤压了国家队集训的时间,球队需要对全赛季的比赛训练做整体调整等等。

而中超作为中国头部联赛,具有理所应当的头部效应,但如果头太大,也会摔跤。在考虑中超扩军问题的同时,还要考虑中甲、中乙等等低级联赛的统一扩军,统一组织,只有金字塔的底盘踏实了,厚实了,头部联赛才会更加火爆精彩。

所以,相信中国足协会有一个综合的考量。

中超扩军是大势所趋,但是就目前中国联赛现状来看,盲目扩军未必会有好的效果。从程序上和建制上都存在很大问题:

1、健康的联赛一般都应该是金字塔结构,联赛必须基础打牢了,参与的球队广泛了,水平提高了才能对顶级联赛的扩军有积极的影响意义。而目前中超联赛多数是靠高水平外援在带动,整国内球员整体水平并不高,中甲、中乙、中冠更是缺乏关注度,也没有优秀球员。所以盲目扩军可能会导致联赛水平进一步下降。现阶段只有多培养年轻球员,让他们有多上场比赛的机会,把后备力量培养足培养好,才能让中超联赛健康的发展壮大。目前中超一些打不上比赛的边缘球员和年轻球员都被输送到中甲球队进行锻炼,提升比赛水平,个人觉得这样既可以提升中甲的关注度,又能培养球员,一举两得。也为中甲率先扩军奠定了基础。

2、从程序上看,中国联赛的管理模式、准入制度、俱乐部的经营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扩军。今年联赛开始前,就有延边富德、四川安纳普尔、辽足等球队先后因准入资格问题或影响注册,或最终解散。盲目扩军,很多俱乐部达不到准入标准也不利于联赛健康开展。

3、中国足协早在2015年就发布过中国足球改革的总体方案,方案中也提到了关于联赛扩军的问题,同时也提到了发展青少年足球,增加足球人口,现在校园足球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基本既定任务。同样关于联赛的规划也明确指出到2022年中超才扩军到18支球队,而且是最大规模。参照紧邻日本,中国的地理环境、气候等原因到11月下旬联赛基本要收官,否则北方不利的气候不利于足球比赛。所以联赛要扩军按计划势在必行,但是扩军的整体规模应该是中超最多18支球队。

4、2019年的联赛,中国足协已经开始着手对低级别联赛进行扩军,中乙联赛今年是试行3+2的升级政策,那么下赛季中甲联赛的参赛名额就是20支球队左右,与当初足协制定的到2020年中甲扩军至20支球队基本吻合。中国足球必须缓步慢走,一点点的提升才能把基础打牢,对联赛长远健康发展才是有利的。

所以笔者认为,联赛的扩军是必然的,但是扩军前一定要做好铺垫,真正从联赛的管理、俱乐部的经营、球员的能力、联赛的水平等多方考虑,等综合水平提高了,联赛扩军才是水到渠成的。

今年是中甲扩军,至于明年能不能中超扩军,还得看中甲扩军后的走势。

中超扩军还是谨慎为好,足协对中超球队的准入制度和中国足球大环境使得足协没有信心去提前公开增加中超球队。

如果真能扩军,我认为只能是18支,不能再多。假如增加到20支球队,中超球队一年必须要踢39场以上(含足协杯一场),这需要39周的时间,有的队最多的一年可能踢到近60(亚冠14场和足协杯6场)场比赛,试想一年才52周,加上国家队洲际比赛和邀请赛,你要能把一年变成80周就行。

当然周中也可以比赛,这必须靠球队板凳深度或增加队员人数来解决,那么中小俱乐部能有多大资金保有大约两支职业队的费用?现在中超是没有多少大俱乐部的,扩军20支完全是偃苗助长。

另外交通也是一个难题,固然我国交通发达,可地大物博,主客场的众多比赛使球队疲于奔命。当真一套阵容打到底,球员的身体健康无法保障。如果轮换就要增加一队的球员,不说有些俱乐部承受不起,就说主力与替补的水平差距使得中超各俱乐部无形中负担加重,那时中超联赛的水平会大打折扣。

因为足球人口没那么多,你增加顶级联赛队数无非就是滥竽充数,保级队伍增加,这样对联赛质量没法保证。

不要脑子一热就主张扩军,没什么好处!就是扩军也只能在现有队数中增加两队,这是极限。

扩太多了会有问题,24支队呢,要黑龙江飞海南,上海飞新疆了,球员整天座飞机✈️。赶快出规划把赛区分下。美国太大,所以分了东西赛区,亚冠太大,所以分了东西赛区。

建议应从低级别联赛开始往上推进。中乙南北区再分为东北,西北区,东南,西南区。中甲南,北区。中超扩军16进20,接着中甲南北继续扩军,中超分南北区,每半区12支队。每区老大争夺季后总冠军,老二争夺季后总亚军。降低下球队宾馆路费成本,时间也省了。

中超扩军可能是下一步足协要做的,但个人认为目前还没这个必要。

1.我国地大物博,扩军就代表着客场次数增多,舟车劳顿,扩大开销,对于大手笔的球队来说也许问题不大,但对有的球队来说确实是个问题。

2.就目前中国足球的水平来说,扩军对其水平的提高没有多大帮助。

3.对于小本经营的俱乐部来说,即使扩军有的球队也不愿意入中超,因为入了中超就代表着增加投入。

另外,即使足协有扩军的想法也不可能提前公布,提前公布了,避免不了有的球队缩小投入,不尽全力踢比赛。

10月2日中国足协推出U25集训队,55人赴拉萨集训80天,会对中超产生影响吗?

肯定会有影响,如此多的球员缺席中超联赛最后阶段,无疑让许多俱乐部非战斗性减员,如何调整阵容迅速磨合都是严峻考验。

U25国家集训队,可谓是平地一声雷。足协新政破天荒的雷厉风行,改革的步子迈得又急又猛。中国足球痛无可痛,也许真的需要一剂猛药方能止暖回春!然而,联赛的阵痛,是否真的可以凭一支国家集训队,经过短短的几个月高强度训练,迅速提升提高战斗力?

若果不能,牺牲联赛组建超55人的庞大国家集训队这一世界性创举,远赴海拨高达4000米以上的高原训练用以磨练国足精神意志力的宏大决策,必将备受质疑贻笑大方!

联赛公正性、观赏性如何保证?

中超联赛争冠保级关键时刻,足协此举无异如让俱乐部陷入兵荒马乱。恒大5人,鲁能多达6人,国安两个主力,怎么打,怎么训练?算上国家队抽调国脚,大半个一线主力缺失无法凑齐一套阵容。争冠球队还好,毕竟阵容强大,青训基础扎实。中下游球队则苦不堪言,大连一方抽调3个,还都是主力球员,天津权健怎么办,本来就缺兵少将。重庆河南贵州更是雪上加霜,处在降级漩涡里的他们只能眼睁睁服从足协安排。但是,有些队员的抽调可能是好事,而有一些队员却让俱乐部无所适从,何超、韦世豪、张修维、汪晋贤、姚均晟……等人可都是俱乐部的重要成员。而有一些队员,却被选择性的留下,比如邓涵文、陈彬彬、吴兴涵、郭全博、谢鹏飞等人。

俱乐部投资怎么保证,球员工资奖金谁来支付?

U23政策,让众多俱乐部引进、培训新人不遗余力,花费巨大。然而,一纸调令让他们缺席联赛两个月之久,对于鲁能而言,他们青训成绩显著,反而受损最大。不仅联赛少了多名轮换主力,随后的足协杯亦跟着受累。俱乐部培养球员,足协无偿使用,而这些球员参加国家队集训,待遇肯定与俱乐部天差地别,还要忍受严酷的苛刻训练,如此情况下,他们集训的成果又将打上大大的问号。可问题还不止于此,那些投入大,引援多的俱乐部,正是联赛需要这些球员出成绩的时候,如果明年组队参加中超联赛,那这些队员的损失又何处弥补?早知如此,他们又何必如此多花费力气。

问题三:集训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参加中超联赛,怎么保证联赛的独立性、精彩性。

组建这么一支庞大的队伍,如果仅仅是抓作风建设,锻炼队员的精神和意志力,显然难以自圆其说。可如果缺乏比赛,又何以体现训练质量。那么问题来了,让他们参加中超联赛,那就各种故事必定层出不穷,想留的不想留的各出奇招。联赛怎么打,是17支还是18支,难道每轮还有一队轮空?算不算积分,如果不算,恐怕也没多少动力!遇到自己母队怎么打?会不会放水或者消极怠工,反正也查无实据。U23政策是否还将继续,后备力量又从哪里来……等等问题,不仅让俱乐部支离破碎,联赛的观赏性与竞争力、公信力也将随之消失!

瞎胡闹!

这应该是属于拍脑袋决定的政策,但屁股决定了他的脑袋。

长期以来就在讨论的话题是,地基不牢,地动山摇,我们的孩子们不能踢球,不愿意踢球,家长不让也不敢让孩子们踢球,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现在动不动就花大钱请教练,换教练,宠大牌,搞外援,上天价,小范围搞拉练,以求足球大跃进,只能说真不要脸!

那么到底是意志品质的问题还是能力的问题。我觉得都不要讨论了!眼下应该解决的还是源头的问题。

把作业减少,让孩子们解放前出来!

把唯成绩论变多元化发展,让孩子们有更多可选择路径!

把联赛搞好,别再出现低级趣味性局面,让家长觉得这踢球有意义有方向有希望!

多建球场,多培训教练,多开几节体育课,多组织比赛,多让家长孩子们都参与。

等等等等等

如此多的多,才能让足球多娇,才能让孩子们真正活跃起来

站在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角度上看问题和考虑问题,那肯定有不同的事物发展面的。我不会肯定是对还是错的这个事情的最终结果, 我觉得管理层不会是明知道这样不好还去这样做的,一定是斟酌再三考虑清楚了才有以上的想法。对与错就是用那批队员该出成绩的时候看看是不是出成绩了,是不是与足协对这个事的初衷相吻合了或者是有距离的啊?我们球迷也不能什么事没结果的时候就妄下结论,中国足球始终就没有什么顶峰也没有什么好的经验可借鉴。所以足协就大胆的干嘛大不了搭进去这批队员,没有成功过就不要怕失败了这就是忘我的境界。真心希望足协成功的啊!球迷会支持的!

这叫瞎闹,国家队比赛都是到了比赛日抽调联赛优秀球员进行短期训练,布置战术,简单磨合就开打了。

看看全世界足球强国,那一个是靠长期集训起来的。

队员长期得不到联赛比赛,场上状态会收到较大影响。

另外,球员所有权也是俱乐部的。俱乐部需要球员打比赛为俱乐部谋取利息,你把人抽走那么长时间。导致俱乐部受损,损失怎么办?

集训那么久没啥用,

可以联赛结束后,集训二周就足够啦。

足球队员的成长是个长期的过程,球员没有一二天水平就翻天覆地的。水平高的不需要两个月来理解战术。水平低的就没必要抽调国家队了,让他在俱乐部按部就班提升水平就行了。


过去是去昆明高原,这次更邪乎,上西藏了,非得把球员整死整残了,那就省心了。足协这样搞,到底是什么目地?那些足球强国没高原,几十天就要被我们全面超越了,多天真!多奇葩!足球史上闻所未闻,开创足球训练之先河,高原下来后,佛挡杀佛,神挡杀神,傲视世界,寂寞无对手!就这组织一回,没人敢去了,要不就找理由逃避了。这是哪位高人拍脑门儿想出的馊主意?高原上练是要把人练废的,无异于犯罪呀!训练那是讲究科学的,是讲究方法的,胡搞那是在害人呢!放弃急功近利的想法,踏踏实实按科学规律办事,做实基础把塔基做大,何愁不踢世界杯呢?

中超联赛撤销U23新政改组建U23联赛可行吗?

我从一开始就不赞成通过年龄来限制职业联赛比赛的做法,任何人为的干预都对职业化不利。

培养后备力量应该是职业俱乐部自发的,趋利避害的自动要求,而不应该是由足协强制进行直接影响比赛精彩程度和很多职业球员生计的特殊规定。

第一,应该比赛精彩程度,是对球迷权益的侵犯。

球迷对俱乐部的喜爱是职业足球赖以生存的关键。而足协的诸如U23新政直接影响了足球比赛本身的质量。对于球迷或者说消费者来讲,权益受到了侵害,俱乐部方面可能得到的商业利益也被侵犯了。

第二,影响很多球员的生计。一项政策的出台有受益的人就必然有失意的人。

拿U23新政来讲,一些水平本来不高的年轻球员身价飙升,工资飙升,得到了现实的经济利益,他们当然是受益者。但同时,那些把主力位置和出场机会让给U23球员的球员呢?他们的劳动权利难道没有受到巨大的伤害吗?本来靠球技可以踢上主力,可以得到比赛机会的那些球员,那些24、25、26、27、28、29岁的球员,本来应该是职业球员个人技术水平的巅峰期,却偏偏因为自己“命”不好,赶上了U23新政,直接失业了。如果有球员工会,有真正为球员利益争取的俱乐部,这样的U23新政就不应该被实施。

第三,预备会联赛本来就是比U23联赛更合理,更有用的比赛。

预备队比赛球队自主权比较大,可以灵活锻炼替补球员、年轻球员、外援,进行技战术的演练,为一队做储备。如果又改成U23联赛,又有一批非U23的球员要失业了。(Y)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超后备队联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超后备队联赛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