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联系Telegram电报飞机号:@hg4123

古斯塔夫巨炮vs多拉++-古斯塔夫巨炮vs多拉大炮

2024-09-05 15:31:27 比分直播 鞠向荣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斯塔夫巨炮vs多拉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古斯塔夫巨炮vs多拉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战时期,德军怎么没把古斯塔夫大炮派到斯大林格勒?

谁说德军没有把古斯塔夫大炮派到斯大林格勒前线?

古斯塔夫巨炮vs多拉++-古斯塔夫巨炮vs多拉大炮

可惜没用上,否则鹿死谁手未必可知,就像在平安格勒战役中李云龙调来了意大利炮,并成功一炮轰掉了城楼和山本一木、秀琴姑娘,古斯塔夫大炮作为德军重器,本来是可以扭转一个战役战局的,它有这个实力。

古斯塔夫大炮是专门为大场面而生的,建造它的目的是为了对付法国在边境设立的马奇诺防线,可惜德国人和法国人双重不给力,德国人建造大炮的进度慢了点儿,法国人投降的进度快了点儿,导致1942年初大炮研制成功时,法国已在囊中。

800毫米的古斯塔夫大炮本身重量近1500吨,单一枚炮弹的重量最低也是4.8吨,能且只能采用火车运输的方式。普通铁轨根本撑不住它的重量,要想挪动一公里,就得先修一公里的专用铁轨。

很快,古斯塔夫大炮就被投入到新的使命中——如火如荼的苏德战场。1942年6月7日,在紧张调试一个多月后,古斯塔夫大炮向苏军盘踞的塞瓦斯托波尔发出了频率很慢、然而效力很高的怒吼,整场战役中它一共轰出48发炮弹,击毁了塞瓦斯托波尔的5个要塞群。其中的一发直接穿透了苏军主弹药库上面30米的土地(包括10米混凝土墙),引发致命爆炸。

继首次实战旗开得胜后,古斯塔夫大炮又被转送到列宁格勒,在那里,大炮的弱点开始显露。它的弱点在于运输、转移、安装、维修繁琐,没办法,谁让它块头太大,更重要的弱点是缺乏防空能力。如果德军掌握制空权,这个家伙使用起来相当顺手,假如敌手具备足够的空中打击能力,就像苏军那样,问题就来了。

古斯塔夫大炮抵达列宁格勒战场时,恰逢苏军开展反击,德军只好将大炮运回国内。

德军派往斯大林格勒战场去的是第二门古斯塔夫大炮,也称多拉巨炮,抵达斯大林格勒战场后,老规矩,要经过一个月时间的架设和准备。刚要投入使用时,苏军却开始了对斯大林格勒的反攻战,德军有被合围的可能。为了保全名节,事实上更适合攻坚战的多拉巨炮在这种情形下,只好选择从前线撤走,侥幸突破了苏联人的包围圈,在以后的苏德战场上,它的身影再也没有出现在实战中。

二战时期,古斯塔夫列车炮有着怎样的威力?

迷彩虎军事为您回答。古斯塔夫列车炮又称为古斯塔夫巨炮、古斯塔夫超重型铁道炮或是德国800mm K(E)列车炮。相传二战期间纳粹元首希特勒就曾梦想制造出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巨炮,于是纳粹工程师也果然在他的要求下制造出了一种叫做“古斯塔夫”的超级大炮。

这门炮的设计与制造目标就是为提供前线部队曲射支援火力,击毁当时仍然为各国陆军视为防御主干的大型要塞与巨型碉堡。为了追求强大的破坏力,因此该火炮口径高达800毫米,可将重达7吨的炮弹投射到37千米以外的目标。制造完成后的古斯塔夫列车炮很快就碰上了自己的实战对象—法国当时的“马奇诺防线”,然而后来该防线因古德里安想出从阿登山脉率领第19装甲军从110千米的峡谷越过,以致于古斯塔夫列车炮失去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古斯塔夫巨炮重达1344吨,足有4层楼高,需要500人一起合作才能发出一发炮弹!尽管“古斯塔夫巨炮”的射程达到29英里远,杀伤力也异常凶猛,然而由于它实在太过笨重,这个“超级怪兽”并没能让濒临灭亡的纳粹帝国起死回生,相反它自己也在战争中成了美军的“俘虏”。

单说数据什么的可能大家没什么概念,我用一个发生于二战苏德战场真实的故事,来让各位看官感受一下古斯塔夫列车炮的威力吧。

一、坚固的“钉子户”

1941年,基辅战役之后,苏军在乌克兰的防线几乎完全崩溃,乌克兰南部的克里米亚半岛变得孤立无援,所幸半岛上还有一个坚固的要塞,名为塞瓦斯托波尔。

由于这个要塞控制着当地重要的战略性军港,因而其得失对于苏德两军而言,都非常具有战略意义。而德军为了彻底消灭在这里的苏军,伙同罗马尼亚军队,再次向这座要塞发起凌厉猛烈的攻势,誓要拿下这个坚固的“钉子户”。

然而,自从19世纪的克里米亚战争以来,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已久经战阵。要塞的整体防备,亦是越来越向不可攻破的程度发展。坚固的堡垒也宣告着苏军的政策:决不投降!而苏军也在塞瓦斯托波尔部署着精锐的滨海集团军,严阵以待。

二、旷日的僵持

1941年11月,德军和罗马尼亚军组成第十一集团军,在德军名帅曼施坦因的指挥下,对塞瓦斯托波尔发起了大规模进攻,双方交战十分激烈。但纵使德军使出浑身解数,均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因而这里的战局一度陷入僵局,德军进无法进,苏军则退不可退。

一个多月后,德军在总结经验之后集结力量卷土重来。这一次,其强大的突击力量几乎穿透了苏军的防线,堡垒内的苏军不停地向外围发出求援的信号,每条电报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绝望但却坚持的心态,似乎每一刻的下一秒,整个堡垒就可能易手。

不过,战斗民族骨子里的坚韧和不屈,意味着德军不可能永远像开战般顺利。而就在德军近乎抢占堡垒城头之时,他们的攻势却突然不再一鼓作气了。
原来,在这危机关头,苏军援军终于在克里米亚半岛东部的刻赤半岛登陆了。到达战场的第44、51集团军高喊着“乌拉”,排山倒海般地涌向德军的侧翼。为此,曼施坦因感到十分不安,不得不分散兵力对付这两个“天降”的集团军,而塞瓦斯托波尔的守军也因而暂时躲过一劫。

三、打破僵局的巨炮

苏联援军的突然出现,使德军的进攻降了温。要塞的士兵则利用这一时期改进防御部署,补充物资,并不时发起小规模的袭击,把德军闹得心烦意乱。
但曼施坦因毕竟不是吃素的,苏军援军的这次突击,还是对整体的战局起不了太大的作用。没过多久,曼施坦因就指挥德军打退了来援的苏军,塞瓦斯托波尔的局势又再度变得严峻。然而,纵使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已然沦为孤城,要塞依旧坚挺地摆在曼施坦因的眼前,德军依旧久攻不下。
见战局一僵再僵,曼施坦因担心:若再不取得胜利,恐怕就要被元首降罪了。于是,他不得不咬牙调用大量重型火炮,以期对要塞进行破坏性的轰炸。其中,就属“古斯塔夫”重型列车炮最为抢眼。
这些巨大的火炮,能发射重达7吨的炮弹,一发炮弹落地,打出的坑洞横面足以和一个足球场论大小,火力非同寻常。
在这些重型火炮的轮番轰炸下,苏军的混凝土堡垒也没有坚持多久。随着外墙崩塌,地面的阵地显然已经不堪重用。为了做最后抵抗,一些苏军被迫转入地下工事继续战斗。而在6月30日,在已然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也终于下达命令,让守军撤出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以做打算。
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至7月4日,守备苏军一部分乘舰艇撤走,一部分突围后进入山区参加了游击队。而德军这场踏着尸体走进堡垒的胜利,则使得曼施坦因荣膺元帅军衔。要塞保卫战,也在这一刻划上了句号。

▲曼施坦因

不知道,当曼施坦因被授勋戴上军章的时候,他会不会也在感叹:一将功成万古枯。但我们知道的是,那些曾于要塞中浴血奋战、为国战斗至最后一刻的苏军战士,他们的功绩将会永载史册。

参考资料:

《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许嘉陵

《失去的胜利》(德)曼施坦因

800毫米超重型铁道炮的设计可以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其产生的直接诱因是法国在法德边境修建的号称当时世界上最为坚固的防御工程——马奇诺防线(Maginot Line)。1934年,德国陆军总司令部委托克虏伯公司设计一型重型攻城火炮,足以摧毁马奇诺防线上的堡垒,要求能在法军火炮射程之外开火,炮弹威力能够击穿7米厚的钢筋混凝土或1米厚的装甲钢板。

古斯塔夫巨炮的目标:法国边界的马奇诺防线。

克虏伯公司的资深工程师埃里希·米勒(Erich Müller)依据军方要求进行了技术论证,认为这种重型火炮的口径大约在800毫米左右,重量在1000吨以上,炮管长度至少30米,而炮弹重量将达到惊人的7吨!这一体量决定了该型火炮不能使用普通铁道炮的单轨式铁路炮架,需要用更大的双轨式铁路炮架来承载,它的炮管只能在炮架上做仰俯运动,而左右旋回则要依靠炮架在环形轨道上移动来实现,最终克虏伯公司拟定了700毫米、800毫米、850毫米及1000毫米数种备选口径。在1934年时尚未摆脱和约束缚的德国陆军还无法想象主动攻击马奇诺防线,军方对此种火炮的需求并不迫切,所以相关研究也就停留于理论阶段。

1936年3月,希特勒造访克虏伯公司,并向工程师们询问制造超重型火炮的可行性。虽然他没有下达明确的指令,但克虏伯高层心领神会地启动了火炮研发工作,并将口径确定为800毫米。由米勒领导的技术团队于1937年初完成了设计方案并获得批准,而首门火炮的制造工作于同年夏季展开。毫无疑问,这门史无前例的巨炮在制造时困难重重,耗时漫长,原计划在1940年初完成,但这份时间表被大大延后了。

克虏伯公司在1939年底完成了一门原型炮,并在希勒斯雷本靶场(Hillersleben)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7.1吨的炮弹以高仰角射击时能达到预定的穿透力。火炮测试在1940年夏季完成,而复杂的炮架还在紧张的制造中。克虏伯公司于1941年初在吕根瓦尔德靶场(Rügenwalde)举行了正式的试射,并邀请希特勒在内纳粹高层到现场观礼。

希特勒视察800毫米铁道炮“古斯塔夫”。

德国陆军向克虏伯公司订购了2门800毫米铁道炮,第一门炮于1941年9月交付,并利用临时搭建的炮架在希勒斯雷本进行了试射,同年11月转移到吕根瓦尔德进行了另外8次试射,在发射7.1吨的穿甲弹时射程可达37210米。克虏伯公司掌门人阿尔弗雷德·克虏伯(Alfried Krupp)决定以他父亲古斯塔夫·克虏伯(Gustav Krupp)的名字将第一门炮命名为“重型古斯塔夫”(Schwerer Gustav),而第二门炮以首席设计师米勒的妻子的名字命名为“多拉”(Dora),对于后来的军事爱好者而言,第二门炮的名字更为熟知。

沿着轨道进入射击阵地的“古斯塔夫”,摄于1942年5月塞瓦斯托波尔前线。

在战斗状态下的“古斯塔夫”铁道炮全重达1350吨,长47.3米,宽7.1米,高11.6米,炮管长32.5米,身管倍径为40.6倍径,最大仰角为48度,平均30~45分钟发射1发炮弹,在发射7.1吨的穿甲弹(装药量250公斤)时初速为720米/秒,最大射程为38000米;在发射4.8吨的高爆弹(装药量700公斤)时初速为820米/秒,最大射程为47000米。“古斯塔夫”铁道炮的炮架经过特别设计,由八个五轴车架支撑,总共有80个车轮,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运行。

“古斯塔夫”铁道炮后部的弹药吊车及推车,可见其炮弹尺寸之大。

根据克虏伯公司的传统,为军方制造的第一门炮是免费的,所以“古斯塔夫”完全是公司自己贴钱制造的,没有赚到一个马克,而“多拉”的报价是700万帝国马克。显然,这份订单让克虏伯公司亏了不少,但这种巨炮对于克虏伯王国的意义绝非金钱可以衡量。

今日在博物馆展出的800毫米炮弹,与之相比后面的T-34/85坦克都相形见绌。

想了解古斯塔夫巨炮的更多详情,推荐阅读本公众号:崎峻军史周刊历史文章:《多拉的怒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斯塔夫巨炮vs多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斯塔夫巨炮vs多拉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