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联系Telegram电报飞机号:@hg4123

贵州智诚少年++-贵州智诚教育

2024-10-19 18:38:58 皇家足球 袁安和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贵州智诚少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贵州智诚少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十一位皇帝是谁?

1秦始皇 嬴政

2秦二世 胡亥

3汉高帝 刘邦

4汉惠帝 刘盈

5汉高后 吕稚(太后称制)

6汉少帝 刘恭

7汉少帝 刘弘

8汉文帝 刘恒

9汉景帝 刘启

10汉武帝 刘彻

11汉昭帝 刘弗陵

12昌邑王 刘贺

13汉宣帝 刘询

14汉元帝 刘奭

汉成帝 刘骜

15汉哀帝 刘欣

16汉平帝 刘衍

明穆宗和清穆宗都是“载”字辈,是巧合吗?

明穆宗朱载坖(jì)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两人庙号相同,又都是“载”字辈,是巧合吗?

当然是巧合!


先看两人的庙号——穆宗

穆宗,“布德执义”曰“穆”,乃褒义。穆宗几乎都是短命皇帝,如汉穆宗(27岁)、唐穆宗(30岁)、明穆宗(36岁)、清穆宗(19岁)等无一不是英年早逝。

贵州智诚少年++-贵州智诚教育

(汉穆宗刘肇)

而其中的明穆宗在位6年去世;清穆宗在位13年,但仅仅亲政2年便去世。明穆宗在位期间有“隆庆新政”,清穆宗在位期间有“同治中兴”,但是两人本身并无大功,而且在位时间或亲政时间又那么短,也没有多大作为,庙号同为“穆宗”,仅是“有迹可循”的巧合。


再看两人名字的辈分——“载”字辈


1.先说明朝皇室起名的辈分排序。

(明穆宗朱载坖)

明朝皇室起名的辈分排序早由开国皇帝朱元璋起好了,排序如下:

太子朱标家: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秦王朱樉家: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

晋王朱棡家: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燕王朱棣家: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

而明穆宗朱载坖是朱棣的子孙,其父为明世宗朱厚熜,都严格按照明太祖朱元璋规定的辈分排序起名。

所以,明穆宗朱载坖的“载”字辈其实早在朱元璋时期便定下的。

2.再说清朝皇室起名的辈分排序。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清朝皇室前期的起名规则不同于汉人,而是遵从满人的传统。除了都是姓爱新觉罗外,名字都比较随意。如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他的次子叫做爱新觉罗·福全,若是按照汉人传统,父亲和儿子的辈分肯定不能相同,所以清朝皇室前期的起名规则就不同于汉人。

直到了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康熙皇帝时期,清朝皇室起名的辈分才开始有规则。康熙皇帝选择了“胤、弘”二字作辈分;乾隆皇帝选择“永、绵、奕、载”四字;道光帝续了“溥、毓、恒、启”四字;咸丰帝又续“焘、闿、增、祺”四字;

最后清朝皇室的辈分排序为:“胤、弘、颙、旻、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从康熙的儿子起,清朝皇室都按照此辈分排序命名。

所以,明穆宗朱载坖和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两人都是“载”字辈仅是巧合。

综上所述,明穆宗朱载坖和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两人庙号相同,又都是“载”字辈,纯属巧合!

朱载坖(1537年3月4日-1572年7月5日),即明穆宗,明朝第十二位皇帝(1566年-1572年在位)。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母杜康妃。

朱载坖早年受封裕王,明世宗病死后继位。少年时因其母亲杜康妃失宠,又非长子,所以很少得到父爱。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朱载坖即位,改元隆庆。他信用徐阶、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大臣,革除前朝弊政。又采纳阁臣高拱、张居正等的建议,与蒙古俺答议和,促成隆庆和议。隆庆元年(1567年),废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朱载坖用人不疑,使得隆庆一朝及万历初年的明朝国运中兴,社会较为稳定,经济发展,海内大治,史称此为隆庆新政[1][2]。 但因为沉迷媚药,导致荒于政事,最终一病不起。

隆庆六年(1572年),朱载坖病逝于乾清宫,在位六年,终年三十六岁。庙号穆宗,谥号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葬于十三陵之昭陵。

爱新觉罗·载淳[1](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即清穆宗,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为清文宗咸丰帝长子,生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1861年至1875年在位,共13年。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公历4月27日),同治帝生于北京紫禁城储秀宫。咸丰十一年(1861年)即位。同治帝在位期间,清政府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

同治四年(1865年)僧格林沁的满蒙骑兵(八旗兵)中捻军埋伏后全歼,赖洋务派左宗棠与李鸿章分别灭西、东捻,捻军之乱到同治七年(1868年)为止。他在位期间清朝先后平定陕甘回变,同时兴办洋务新政,清朝后期出现了一个政治稳定的时期,史称“同治中兴”。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亲政,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公历1875年1月12日)崩于北京紫禁城养心殿,终年19岁。庙号穆宗。谥号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葬于河北省遵化清东陵之惠陵。

应该是巧合。

古人取名讲究排字辈。

明太祖朱元璋规定他的子孙取名,第一个字一定要用辈分,第二个字用“木火水金土”的顺序为偏旁。他还规定了每个儿子家的辈分取名顺序。比如燕王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他家里的辈分就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所以朱棣的儿子叫“朱高X”,明穆宗朱载垕是“载”字辈。

清朝康熙给儿子取名用“胤”字,孙辈用“弘”字,曾孙用“永”字。乾隆给后人规定了“绵、奕、载”,道光又定了“博、闿、恒、启。”清穆宗载淳,也就同治皇帝,是清朝的第十位皇帝,她的母亲就是慈禧太后。

取名,一般都体现祖宗文父辈对后世子孙的鼓励期望和祝福。即使在近代,很多聚族而居的大族,甚至在平民百姓家族中,都有很多都制定了世系字辈。

比如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他家的字辈是“立显荣朝士,文方运际祥,祖恩贻泽运,世代永承昌”,可以知道毛泽东是韶山毛氏“泽”字辈。

甚至像我家,据我所知,往上五代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可是我爷爷几兄弟,都是“双”字辈,我爸三兄弟是“其”字辈。

所以说明穆宗和清穆宗都是“载”字辈纯属巧合。

这个涉及到明清两代皇室起名的规则了,明代是按照“木火土金水”的偏旁起名的。具体如下:太祖朱元璋~惠宗朱允炆~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代宗朱祁钰~宪宗朱见深~孝宗朱祐樘~武宗朱厚照(繁体为火字)~世宗朱厚熜~穆宗朱载垕~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检。

其中,穆是谥号。古代谥号有专门的用法,类似于对其一生的评定,当然,对皇帝一般都会避讳。穆的解释是:布德执义曰穆。历史上的穆宗评价为:穆宗在位六载,端拱寡营,躬行俭约,尚食岁省巨万。许俺答封贡,减赋息民,边陲宁谧。继体守文,可称令主矣。第柄臣相轧,门户渐开,而帝未能振肃乾纲,矫除积习,盖亦宽恕有余,而刚明不足者欤!俗话说:就是怂人一个,根本管不住局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嘉靖王朝1566》和《大明首辅张居正》。可能是他爹和他儿子都太出名了,显得他自己比较平庸。

清代是满族政权,姓爱新觉罗,起名也就没有那么多汉人的规矩。另外明清两代也会以年号称呼皇帝。具体如下: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福临顺治~圣祖玄烨康熙~世宗胤禛雍正~高宗弘历乾隆~仁宗永琰嘉庆~宣宗旻宁道光~文宗奕宁咸丰~穆宗载淳同治~德宗载湉光绪~溥仪宣统(无庙号)。

前期皇帝起名没有太多规定,乾隆皇帝规定后辈按“永绵奕载”顺序排辈起名。因此,清穆宗的载是祖上就定好的了。明穆宗的载垕只是自己的名字。历史上的同治皇帝确实和明穆宗有些许相同,都是平庸之人,都处于王朝后期,都对朝政无能为力,都死于荒淫无度。生于帝王之家,或许也是人生一种不幸。

明朝与清朝享国276年这即是巧合也是天意。为什么这样说呢?我就来一一解答一下吧!

明朝从朱元璋农民起义建国,从一个平民百姓到皇帝,真是不可谓不成功,但是建立明朝之后却大肆屠杀功臣,以至于后期朱允炆可用的军事人才凋零,被他的皇叔朱棣给篡位,虽然以朱棣的能力他却是是适合当皇帝的,当皇帝之后进行的迁都,北伐,郑和七下西洋,都是朱棣在位时候的伟业。

朱棣的儿子以及他的孙子在位,都还算正常,治国也还算清明,但随着以后的子孙越来越不争气,要么就是享乐无度,昏庸无比,比如只喜欢做木头的 ,要么就是喜欢修道的,几十年不上朝,还重用宦官,有东厂西厂还有锦衣卫,朝臣人人不得自安。

要不是张居正万历年间居中维护,明朝会更早的灭亡,以后的皇帝就更为昏庸,有著名的宦官魏忠贤,有亡国之君崇祯帝。

清朝从努尔哈赤兴起,皇太极继承他的遗志,继续攻打中原大地,继续带领满族富强,在多尔衮时期,面对中原大乱,吴三桂献城,多尔衮挺进到了中原,顺治皇帝在位,多尔衮摄政先后平底天下,从此清朝立足于中原大地。

之后康熙帝无比贤明,文治武功一时鼎盛,雍正帝上位更是励精图治,算是最为敬业的皇帝,乾隆帝在位好大喜功,晚年朝政逐渐荒疏 ,逐渐的国力日衰,民怨沸腾,终于发生了鸦片战争,敲开了国门,列强开始了对大清帝国的掠夺,对中华民族的掠夺,清朝也在逐渐的灭亡。

由此可以看出享国276年,是巧合,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是因为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只凭一个皇帝的贤明来确定这个国家的荣辱是不对的。

也是必然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更是因为封建王朝,一国的命运都交给一个家族的人手内,国家的好恶喜怒都有这个家族的掌权者说了算,更是可恶且不正常。

同治是不是好皇帝,身边有哪些忠臣?

谢谢邀请

对于同治皇帝,历史上的评价总是十分简略,他的存在感也并不算高,究其原因是因为同治皇帝在任的时间并不长,一定程度上只起到过渡的作用。无论是咸丰时代的太平天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焦头烂额,还是光绪年间甲午战争,庚子国难的丧权辱国。同治时期好像是大清国比较安定的一段岁月。虽然也有过同治回乱,捻军起义等社会问题。但总的来说同治时期是大清朝学习西方,回光返照的开始。

那么首先回答一下第一个问题,同治皇帝是好皇帝吗?这里的答案是否定的。同治皇帝并不能算是明君圣主。当然了,鉴于同治皇帝只过活了19岁,我们也不好凭空武断评价他是不是个昏君,但是综合而言,同治皇帝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他的随性还不能架构起沉重的皇冠。以至于终其一生,他都没有太大的建树与作为。

一、亲政无为,处处掣肘

我们权且抛下同治皇帝早年的经历不谈,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亲政之后的表现。由于慈禧太后贪恋权力,同治皇帝直到死前两年才算是亲政,真正的掌握权力。这个时候他已经17岁,在大清皇帝亲政的年龄里算年长得了。而同治皇帝给慈禧太后第一个下马威,便是在婚姻问题上选择了慈安太后提议的阿鲁特氏。这其实是变相的向权力欲膨胀的慈禧宣战。为此作为亲生母亲的慈禧也无可奈何,只是对这个阿鲁特氏十分冷淡。甚至一度有过同治驾崩慈禧逼迫她自杀的说法。

但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同治皇帝此时政治手腕并不成熟。自古以来女主临朝。少年皇帝想要摆脱控制无非只有韬光养晦,静待时机一条路可以走。而同治皇帝拒绝慈禧伸出的橄榄枝,屁股坐到了向来佛系淡泊的慈安太后一边。十分明显的表明对慈禧太后权威的反抗。通过结婚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同治对慈禧太后的不满。也从侧面表现出同治皇帝的叛逆性格与任性主张。至少在人心鬼域的权术争斗上,他还是太过稚嫩。

二、重修圆明园,再次暴露本性

同治皇帝亲政一年的时间里,最大的国策便是重修圆明园。这个举动遭到了除两宫太后以外重臣的集体反对。无论是御史沈淮,还是他的师傅李鸿藻等,都对重修圆明园,颐和园的计划表示反对。在反对得人潮里还有一个举重若轻的恭亲王奕䜣。如果综合当时大清朝刚刚平定太平天国。陕甘回变还闹得愈演愈烈的国情来看,修园子确实不应该被当做一个主要国策来推行。大臣们的反对也不无道理。然而同治皇帝在这一点上的态度十分坚定。其实也不难揣测同治皇帝的心理。他无非是想要两宫皇太后都快点搬到园子里去,好自己大权独揽。

然而,面对恭亲王奕䜣等人的轮番劝谏。同治皇帝终于还是耐不下性子。对恭亲王进行了大力的申饬。他甚至怒不可遏的说出“让位与尔,何如?”这样的话。无论从口吻还是语气上都像极了小孩子赌气。最终,圆明园在众臣的反对声中开始动工。可留给同治皇帝的时间也就不多了。或许历史只给了他任性两次的机会,在他势力尚未成熟之际他已经接连得罪了慈禧太后和恭亲王两方重大势力。不过,就连同治皇帝的死,都死的莫名其妙,甚至登不上台面。

三、英年早逝,扼腕叹息

关于同治皇帝的死因,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根据民间传闻,同治皇帝是跟随恭亲王的儿子载澄寻花问柳,因而得花柳病去世。清宫档案为了为尊者讳,故意记录成出天花而死,这个可能也和他的继任者光绪皇帝之死一样,成了历史永远的谜团。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在于,同治皇帝在任期间,慈禧太后从小对其管教的压抑得副作用已经初露端倪。无论是婚姻问题还是重修圆明园问题上。我们都可以看出同治皇帝的稚嫩与倔强,还带着些许的叛逆。那么这样的同治皇帝会是好皇帝吗?与康熙少年时擒拿鳌拜,雍正夺嫡时的绵里藏针比起来。同治皇帝还是太过犀利,锋芒毕露。不能称之为好皇帝。他摊上一个权力欲极强的母亲,还有一个能力老练的叔叔。这些都导致他夹缝生存的悲惨基调。前半生不能自主。后半生草草收场。也让他的一生成了清朝皇帝最没有存在感的一生。不过对于他来说,早逝也许也是一种幸运。比起他的继任者光绪皇帝瀛台泣血的悲惨经历来看。他还真的是一个幸运儿。

同治皇帝算是毁誉参半,他在位时期已经是清朝晚期,而且大全也在慈禧手中,他只是个傀儡皇帝。

他在位期间,一方面重用洋务派。同治四年(1865年)僧格林沁的满蒙骑兵(八旗兵)中捻军埋伏后全歼,赖洋务派左宗棠与李鸿章分别灭西、东捻,捻军之乱到同治七年(1868年)为止。他在位期间清朝先后平定陕甘回变,同时兴办洋务新政,清朝后期出现了一个政治稳定的时期,史称“同治中兴”。

但另一方面又十分奢侈浪费。史学界有这样评价:“宣宗好俭,穆宗好奢。”同治亲政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他亲自主持经办的一件大事就是重修圆明园。

至于忠臣则有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成林,董恂,还有担任内阁总理的四位大臣,文祥、宝鋆、沈桂芬、毛昶熙亦都是治世能臣。只是当时朝廷大权掌握在慈禧手中,他们也无能为力,

同治皇帝也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说到底他就是一个傀儡皇帝,空架子,实际权利掌握在他母亲的手里。同治实际权利也就是一个儿皇帝。

咸丰六年(1856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公历4月27日),载淳生于储秀宫。咸丰八年(1858年),载淳的弟弟悯郡王早夭,其后载淳一直是咸丰帝唯一存活的儿子,也是慈禧皇太后的亲生儿子。

咸丰十一年(1861年),载淳开始上学,由编修李鸿藻授读。 七月,咸丰帝病危,召户部尚书肃顺、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代写珠谕,立载淳为皇太子,并命上述大臣赞襄政务。

咸丰帝去世后,6岁的载淳即位,拟定年号“祺祥”,七日改年号“祺祥”为“同治”。载淳嫡母钮祜禄氏和生母叶赫那拉氏并尊为皇太后。

同治帝在位期间,清政府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剿灭了西、东捻的作乱。并且先后平定陕西、甘肃的回变,同时兴办洋务新政,史称“同治中兴”。

同治十二年(度1873年)同治帝亲政,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公历1875年1月12日)崩于皇宫养心殿,终年19岁。庙号穆宗。谥号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葬于河北省遵化清东陵之惠陵。

纵观同治的一生太短暂了,十九岁能有多大的作为,要有一点作为都是在慈禧太后指示下进行的。


同治皇帝是个苦命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做了两件大事,其中一件就是修了颐和园!只是他的母亲慈禧控制了大权!他无力回天,所以才堕落下去了!他身边有他的父亲咸丰皇帝临死前给他留下八位辅政大成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额驸景寿,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贵州智诚少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贵州智诚少年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